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董宇辉对话余承东,2小时都聊了啥?看这篇精华就够了......
2025-07-28

我没想到余承东会去董宇辉的直播间。真没想到。

但又觉得,好像挺自然的。

不是因为流量的事,而是因为这两个人身上,有一种某种意义上的“硬”——不是强硬,而是一种拧巴过后的韧劲。是跌过、被误解过、被质疑过,但还在往前走的那种“硬”。所以当他们并肩坐在那张桌子前,一个西装,一个衬衫,灯光不算冷也不算暖,居然让我有点想起小时候我爸看《对话》时的专注模样。

整场直播,我断断续续看了三遍。第一次是扫,第二次是听,第三次是默默记下了十几句台词,不为别的,就想留着以后自己累的时候看看。

比如余承东说,他过去是个沉默的人,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坐在最角落,也不说话。我脑海里一下就浮现一个年轻男孩的样子,可能背很直,但眼神总是低着,手一直在把玩什么东西,比如一枚笔帽,或者一张纸的边角。他没想太多,只是不想多说话。

然后他说,现在要逼自己讲,逼自己站出来。他说,“因为你不讲,团队就没方向。”

那一刻我很触动。很多人只看到他今天的强势、能说、能扛,却忘了他其实是被现实一点点打磨出来的,连说话都是一种不得不的选择。就像很多人学着当父母、当老板、当讲台上的人,并不是因为热爱权力,而是因为知道了责任。知道了如果你不站出来,就没人站了。

还有一段,他说,华为曾经是全球第一,两千多万台手机一个月都卖得出去。然后被打下来了,5G装不上,芯片卡着。他说,那时候他每天鼓励团队,跟大家讲不要低头。但他说自己心里其实很苦。

我听着听着,就想起我爸那年公司裁员,他也是每天跟人讲“咱挺得过去”,晚上却一个人在厨房煮面。我妈说他那段时间总是忘事,煮完忘了吃,面糊在锅里,锅底焦黑。我爸从没讲过自己苦,他只是说“这事不算啥”。

有些人就是这样,外人看他们像个铁人,但其实只有自己知道,这铁是烧红再冷却、反复锤打出来的,不是天生的。

余承东还讲到管理,说管理者要学会自我批判,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特别记得他那句:“有时候你觉得别人批评你,是看不起你,其实是他还对你有期待。”

我反复回味这句话的时候,有点哽咽。因为我也曾经因为别人的一句话,郁郁好几天,总觉得是不是他们觉得我不够好。可也许他们如果真的不在意,就不会说。一个人对你连话都懒得说的时候,那才是真的失望。

还有一句:“不要总想着靠自己凭空去想事情,走别人走过的路,是为了你能走得更远。”

这让我想起一个老领导,他每次看到我在那儿熬夜改策划,总会过来拍拍我说:“别自己闷头画图,多看看人家怎么做。”我以前不服,总想做出点不一样的。后来才明白,有些“标品”,它之所以是标品,是踩过太多坑换来的,不是没创意,而是有代价。

再说董宇辉。他一直坐在那儿听,说话不多,但到最后总结的时候,我是真的佩服。他不是那种刻意“打捧哏”的总结,而是带着自己理解的复述。他说话的时候有一种让人安静下来的能力,不是声音轻,而是思路很稳。他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讲“我听到的”和“我在意的”,这是最珍贵的。

他讲技术创新,说灵感不来自天才,而是来自场景;讲长期主义,说换来换去永远打不到水井。他讲阅读、讲控制、讲意志,讲领导力是可以学的。我看到余承东听得很认真,偶尔点头,有一瞬间甚至像是在重新认识他。

我后来重听了一遍那十几条总结,发现一个细节。董宇辉讲到“自控力比智商重要”,顿了一下,然后轻声说:“长期的专注,而且不会轻易被打败的人,才是最可怕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说自己,也许是。但无论是不是,这句话我记住了。

因为我忽然觉得,这些看起来已经“很成功”的人,他们并不真的高高在上。他们也是跌倒过,怀疑过,孤独过,只是他们没有让这些情绪毁掉他们,而是藏在身上,转化成了一种力量。

不是那种气势汹汹的“我能赢”,而是那种静静的“我还在”。

这一点,其实比什么都打动我。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