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高中毕业成为公务员,38岁下海创业,一套西装穿20年,他想让所有普通人坐得起飞机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多能賺錢,而是能自持不狂。

王正華,一位穿著二十年補丁西裝的老人,用近乎「抠門」的方式經營一家民營航空公司,卻讓無數普通人第一次飛上天空。

當我們還在計較品牌與舒適,他卻堅信:「不是錢的問題,是資源的問題。」

世人習慣用金錢評價一切,他卻用節制、恆心與節能,把「廉價」化作「普惠」。這不是克勤克儉的教條,而是對「天地資源屬於眾生」的深刻體認。

人生之道,應從造福眾人開始。

38歲那年,王正華放棄鐵飯碗的公職,轉而投入解決知青就業問題。他創辦企業,起於責任,落於實踐。

他沒有把創業當作發財捷徑,而是視為補位之舉——既然無崗位可分,就自己創造崗位。

這一念之轉,將他從「一人得安」引向「眾人得安」。而他的成功,也正是這份「有我之責」的迴響。

經營企業,應當以人為本,不為利所奴。

從春秋旅行社到春秋航空,王正華始終不曾把「賺錢」作為第一目標。他的本心,是讓「坐飛機」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而非少數人的奢侈。

為此,他撤掉豪華設施,精簡配置,甚至願意承受非議與質疑。

許多人說他摳,但他卻把省下來的每一分錢用在最關鍵的地方:機票價格、飛行安全、員工薪資。

節省不是苛待,而是一種資源分配的智慧,是「所取於民,用之於民」的實踐。

企業之魂,不在規模與聲勢,而在價值觀的傳承。

在春秋航空實現盈利高峰之時,王正華選擇將公司交棒給兒子王煜。他不只交出權力,更以身教延續那一份節儉與實幹的精神。

王煜仍住在小辦公室,開的是經濟型轎車,維持與基層並肩而行的姿態。這不是形式,而是一種內化的價值觀。

真正的家業,不是金山銀山,而是價值觀的繼承,是對「企業為公器」這句話的默默實踐。

最可貴的,不是成就本身,而是安住初心。

一位八十歲的創辦人,至今仍以泡麵榨菜為行囊,不住三星以上酒店,不坐頭等艙。

有人驚訝於他的「節省」,但他只是輕輕一句:「不是錢的問題,是資源的問題。」

這句話說得淡然,卻蘊含天地之心。當大多數人渴求擁有更多,他卻清楚知道「不奢即是安」的智慧。

他的夢,不為自富,而為眾富;他的節儉,不為刻苦,而為惜物。

創業從來不是造富捷徑,而是心志的修行。

王正華辦旅社時,焊過鐵皮屋;創航空公司時,連座椅設計都親力親為。他不是憑空理想,而是一步步,以「為大眾造福」為引。

當同行盲目擴張時,他堅持「不做超出能力的事」,一邊賺錢,一邊發展。

這份克制與分寸,來自於內心那根不動的準繩——既然天命所賦,當守住根本。

廉價,不等於低劣;簡樸,更能承載高貴之志。

許多乘客抱怨春秋航空椅子硬、服務少。但王正華清楚,那張椅子,也許是某個農民工第一次見到雲端的座位。

飛機不應是特權,而應是橋梁。他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十億人中的大多數也能體驗「飛翔的感覺」。

這不是「把服務壓低」,而是「把人心抬高」。

真正的富足,是用少佔有資源,而多成全他人。

王正華身上那件穿了二十年的西裝,並非因為買不起,而是因為「地球的資源,是整個人類的」。

他的辦公室小得只能放下一張舊沙發,但他的格局卻大到能讓億萬人飛行。

他節省自己,是為了讓更多資源用在旅客與員工身上。他「抠門」的背後,是「施惠」的智慧。

如老子所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真正能成大事者,往往外簡而內富,外柔而內堅。

企業的盡頭不是資本的遊戲,而是道心的回歸。

在一個人人講求利潤與增長的時代,王正華的行止像一盞燈,提醒我們:企業存在的第一意義,是讓人過得更好。

利潤不是原罪,但若失了本心,企業終會成為空殼。王正華的春秋,不只是營收的春秋,更是一場價值觀的春秋。

他的「飛機夢」,從不是造富夢,而是「讓老百姓飛得起」的平民夢。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