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有杠杆效应、最能为你打开长远价值的地方
2025-04-14
很多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学技能、看课程、做副业、积累经验,想在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里站稳脚跟。但你心里比别人更清楚:光是“进步”还不够。你想要的是,在某个关键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不是凑合着被用,而是一旦少了你,系统就不能照常运转。你要的不是单纯有能力,而是具备某种别人不容易复制、市场急需、并能放大影响力的稀缺性。
你不是要学得多,而是要学对。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有杠杆效应、最能为你打开长远价值的地方。而做到这一点,不能靠冲动决定,更不能凭热情盲选。你需要一套识别、判断、投入、打磨的系统化思维。我们一步一步讲清楚这件事的底层结构,让它真正植入你的系统,成为你之后行动的长期依据。
首先要明白,“最稀缺的技能”这个说法并不是绝对的。它永远是相对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基于市场变化、技术更替、社会结构演化、人类需求转移所呈现出来的临时稀缺。因此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你不能只看今天热什么,也不能一厢情愿地学自己喜欢的,要看“什么东西在未来五到十年里仍然会持续涨价”。
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准拆解,它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它要难以被机器或低成本替代。也就是说,它不能只是靠重复劳动来完成。任何依赖流程规则、标准操作、可预测逻辑的技能,都迟早会被工具取代。真正具有稀缺性的技能,一定包含了判断力、创造力、系统思维、结构能力这类深度人类特质。比如把信息重新组合成洞察,把混乱归整成结构,把零碎的体验转译成系统语言。这些事目前还只能靠人来完成,而且不是什么人都能做。
第二,它要在链条中处于关键位置。你做的这件事,最好能影响整条系统的运转,而不是被切割得只剩一个螺丝钉。举个例子,一个只会根据要求写内容的人,很快就会被别的内容工具取代。但如果你能定义内容策略、判断用户状态、设计传播结构,那你就成了“内容链条上的结构性角色”,别人很难绕过你。你不是靠执行赚钱,而是靠洞察整个系统并操控杠杆来提升价值。
第三,它必须有放大效应。也就是说,你掌握了它之后,不只是自己效率提高了,而是你能影响更多人、协作更多资源、放大更多结果。这才叫杠杆。如果你学的技能只是提高一点点个人表现,而不能撬动其他资源协作,那就算不得真正的杠杆型技能。你要思考:这个能力能不能让别人来依赖我?能不能让我借助技术、人力、平台,把一个人的能量变成十倍、百倍的输出?
在这个标准之下,接下来是判断领域的部分。你不是随机挑一个方向去深挖,而是要选一个结构性在上升的方向,最好还要和你的核心能力有关联。有些方向是明显涨价的,比如人工智能、认知训练、系统设计、知识商业化、信任型社群、内容中台运营。这些看起来很散,但它们有共同点:都是“结构能力+协同放大”的组合。
举个例子,如果你深入去学“如何把复杂信息结构化表达”,这就是一项未来稀缺技能。因为随着信息越来越多,普通人反而越来越看不懂,而你能用简单、清晰、成体系的方式帮别人理解和使用,那你就是连接认知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这样的人在哪个行业都是刚需。
再比如“如何把AI能力融入到现实问题解决中”,这不是学技术本身,而是学如何组合、调度、设计一套AI使用流程,让普通人能用。这种能力也不是靠一门课程就能掌握,而是靠持续实践、跨领域调研、搭建原型,然后不断复盘。
你想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就要在这些领域里选一条你能走得下去的路,然后用三五年去积累自己的独特系统。不是靠激情起步,而是靠结构化演进。不是一头扎进去,而是边做边打磨一整套属于你的能力包。
你可能问:我现在啥都不会,从哪开始?从观察、从复盘、从梳理自己的经验开始。把你过去做过的事,一个个拆开,看你在哪些环节产生了真正的影响。然后想办法用内容、用产品、用服务把这些影响变成别人可以用、可以依赖的东西。
你不是学一个技能,而是建立一套能力系统。你不是追热点,而是在构建别人未来想靠近你、绕不开你的能力场。等到那个场形成,不需要你去找机会,机会会自己来找你。你也不再是一个在劳动力市场上拼命自证的普通人,而是某个场域里真正有控制权、有分发力、有溢价能力的独立节点。
所以请不要再问“现在学什么能赚钱”,而是问“我能在哪个结构性方向上,把自己的经验和能力累积到无法被替代”。这是你未来最硬的底层资产。它不是一次爆发,而是持续构建。而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始搭建它的第一个版本。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