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击穿地基:当你开始问“你这话从哪儿推出来的?”
2025-04-14

我们大多数人,在听别人说话时,往往只注意“结论”是否顺耳,很少往前追溯这个结论是怎么被推出来的。就像吃东西时只管味道好不好,压根儿不去看配料表。可真相往往藏在那配料表里。

如果说“撕开表象”是质疑那个熟得发烂的结论,那么“击穿地基”就是要往回挖,看你是踩着什么逻辑砖块走到这里的。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人嘴里的“所以”,其实根本没有一个靠谱的“因为”。

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说:“我要尽快考个编制,因为那样才算稳定。”这话听起来你可能也习惯了,但你细想——他是从哪儿得出“稳定=编制”的?这背后有哪些没被说出来的前提?

你可以这么反问他:“你确定现在的编制还稳定吗?你说的‘稳定’是指收入、岗位、心理预期还是别的?你怎么知道企业一定就不稳定?你是从亲身经历得出的吗?还是从别人嘴里听来的?还是你根本没验证过,只是从小到大这么被说着?”

这一连串的反问,并不是为了抬杠,而是为了指出一件事:他所谓的‘稳定’,是一种从未验证的推断,是一种被传承下来的情绪想象。

很多人说“我必须赚到钱,才能有安全感。”这句话也经常被认作真理一样地传播,但你一旦开始问,“你真的有量化过你要多少钱才会安全?还是说其实赚再多你还是会焦虑?你有没有想过‘钱’只是你掩盖不安的方式,而不是解决它的办法?”

你就会发现,这些话说出口时很有底气,可一旦往前追,逻辑就像被人掏空的楼房地基,晃一晃,整栋就开始抖。

再比如那句大家都爱说的经典:“我不喜欢和情绪化的人打交道。”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是成熟、理性、对界限有意识的表现。但你稍微推一推,就会发现它背后的逻辑可能是:

“我承受不了情绪波动——我把别人的表达理解成攻击——我没学会共处所以干脆贴个标签拒绝。”

你不觉得这样一说,就整个换了个味道?

“击穿地基”的核心练习,是在每个你想说“是啊,说得对”的时刻,轻轻问自己一句:“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中间有没有哪一步跳过了?”

我们可以回顾一些常见的地基偷换:

有人说:“我想稳定,所以不换工作。”但他跳过的步骤是:现在这份工作其实早就不稳定了,是他懒得面对可能的不确定性。

有人说:“我必须先买房才能结婚。”但他跳过的,是“结婚真的需要房子吗?房子是情感的基础,还是社会评价体系的通行证?”

有人说:“我想做自由职业者,但我怕没收入。”但他中间跳过了:现在的工作真的更安全吗?你有没有评估自由职业带来的灵活性是否有利于你自身的节奏?你是怕没钱,还是怕失控?

这类逻辑跳跃,往往不是因为人们故意偷懒,而是因为思维链条的某些段落早就被社会约定俗成地“默许”了。我们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成功就一定代表要上班到深夜”,因为所有人都这么说,我们就跟着“跳过去了”。

而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就是要把这种“跳过去”的部分一个个拉回来。你不是为了否定结论,而是为了还原过程,找回那些被省略、被自动运行的逻辑砖块。

比如,一个朋友说:“我就是喜欢稳定的关系。”你可以试着问:“你说的‘稳定’,是意味着没有波动,还是意味着你有控制权?你是喜欢这个人,还是喜欢他带来的安定感?”
再进一步:“你渴望稳定,是因为内心平静,还是因为害怕再次经历动荡?”

有时候这些问题一出口,连对方自己都愣了,他会说:“我没想过这些。”这就对了——人类的大部分思维,都发生在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想过”的地方。

最深的逻辑错误,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中间跳过了一段。

所以我们提出的问题,不需要晦涩,不需要哲学化,只需要一句:“你这话,是从哪儿推出来的?”

如果他能把每一层逻辑都解释清楚,那恭喜他,这套思考是扎实的;如果他在第二步就卡壳,那不是他笨,而是他一直以为这套地基已经造好了,没想到其实自己一直站在半空。

提出好问题的第二阶,不是为了去推翻别人的说法,而是训练自己拥有一双能看到“被默认逻辑”的眼睛。你看得越清,思维的地基就越结实,你就越不容易在听别人一通漂亮话之后跟着起哄,也不会轻易被金句带跑,更不会因为别人讲得有气势,你就觉得他说得一定对。

毕竟,在这个语速飞快的时代里,慢下来问一句“你是怎么推出来的?”本身,就是最稀有的清醒。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