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深圳,天总是亮得早。凌晨六点,华为坂田基地的食堂里,灯火通明。余承东端着一碗豆浆,一口没喝,电话就响了。屏幕上跳出几个字——“系统又卡了”。他没皱眉,也没叹气,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马上过去。”那时是2012年,华为手机刚被任正非交到他手上。没有人看好他。终端部门像一块烫手山芋,三任总裁都没能扭转颓势。任正非说:“谁去接这个部门,就是去打硬仗。”余承东...
凌晨一点半,杭州的天猫大楼灯火通明。走廊尽头,张勇靠在玻璃窗边,看着楼下成片闪烁的灯。那是仓库、物流、直播间,还有无数个为“双11”彻夜不眠的身影。有人在欢呼成交额,有人还在紧张对账。屏幕上数字不停跳动,从千亿到两千亿,再到三千亿。直到指针指向零点三十,定格在3723亿。那一刻,全世界都在谈论这场盛宴,却鲜有人记得,是谁点燃了这场消费狂欢的第一根火柴。那个人...
那天傍晚,南方的天色像被谁打翻了墨汁,一层一层沉下去。新闻在屏幕上滚动着,背景音乐是财经频道惯有的冷调电子音。有人在群里转了一张照片,说王健林又出现了,穿黑西装,站在万达广场的落地灯下,神情淡定,旁边的logo却比当年暗淡了些。有人回了句:许家印呢?没人再说话。屏幕亮光闪烁之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万物膨胀的年代。那时的他们,站在财富的顶端,看似能触到天空,脚下...
夜色还没完全散去,清晨的风有点凉。机场外,一个戴着黑色帽子的年轻人快步走着,背影挺直,脚步很稳。人群里没有人喊他的名字,他低头、安静、带着一种不属于二十岁的沉静。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易烊千玺这个名字,不只是一个明星的标签,更像一种力量——那种“我知道我要往哪里去”的笃定。2020年11月28日,他二十岁。微博上两个话题冲上热搜,阅读量二十亿。所有人都在说“他...
那天晚上,深圳的风特别硬。王兴坐在玻璃窗边,杯子里剩下一口温掉的茶。会议刚结束,美团的市值又被刷新了纪录,但他没有笑。有人敲门,递进来一份报告,说竞争对手又在低价补贴。他看了一眼,嗯了一声,继续低头看手机。屏幕上,是他十年前发的那条微博——“越来越意识到《文明》这款游戏对我世界观的影响”。那一年,他三十出头,还在被嘲笑是“连续创业失败者”。他那时候玩《文明》...
凌晨两点,北京的天亮不亮,心却明明白白。李雪琴坐在台灯下,打开电脑,盯着屏幕上一行行未写完的稿子。手边的咖啡凉了,她皱着眉,打了几个字,又删了。她突然发了条微博:“我今天不想努力了。”很快,评论区就炸开了——有人心疼她,有人嘲讽她,也有人说:“你这么成功,还丧个什么劲?”她没回,靠在椅子上笑了一下,像是笑给自己看的。她当然知道,自己不是真的想“摆烂”。只是有...
那天在贵阳的一个小理发店,老板娘把电视音量调到最大,屏幕里靳东正穿着笔挺的西装,对着镜头缓缓一笑。她眯着眼,手上动作没停,对客人说:“你看这男人,多稳重啊。”她的语气里,有一种莫名的笃定,就像在说某种信仰。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靳东之于她,不只是演员,而是一种理想的投射,一种在现实之上、但离她生活并不远的幻觉。与此同时,在五环内的另一个夜晚,李诞在笑果的舞...
那天他站在操场上,阳光从东边斜照进来,照亮他额头上的汗珠。少年李松,声音沙哑却坚定地喊着:“多拿一分,干掉千人。”那是十年前的夏天,空气里混着粉笔灰和热浪。有人说,那一刻,他喊出了衡水中学的灵魂。也喊出了几千万普通孩子改变命运的执念。十年后,纽约曼哈顿,联合国总部。他穿着深色西装,佩戴中国国徽,行走在旗帜林立的大厅。有媒体拍到他站在蓝色背景前,神情平静。他的...
那一年,杭州的天色灰白,像一张未完成的宣纸。西湖边的风有点潮,吹得马云那头乱发更像一只倔强的刺猬。他还没成名,连“互联网”这个词都说不顺溜,只是抱着一台旧电脑,眼神亮得刺眼。那天他和人说,“有一天,中国所有的公司都要在网上做生意。” 对方笑了笑,递给他一张名片,转身消失在人群里。那一刻,没人知道这个中年男人未来会掀起怎样的浪潮。马云也不知道,他的人生里,最重...
深夜两点,北京东三环的车流还没停。城市在黑暗里喘息,广告牌上的光忽明忽暗。杨幂坐在车里,卸了妆,靠在座椅上,闭着眼。助理在前排小声打电话,她没插话。那天,她刚录完一档综艺,主持人问她:“你现在是什么身份?演员?老板?还是流量女王?”她笑了笑,想了几秒,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美女。”观众先是一愣,随即大笑。那一笑,让这句轻飘飘的话冲上了热搜。可她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