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风,从江边吹到城市最深的街角。便利店的灯还亮着,一个男孩趴在柜台上打瞌睡,外卖员推门进来,头盔没摘,肩膀全是灰。收银的小妹递给他一瓶水,他笑笑,说今天已经跑了三十六单。没赚多少钱,但总比闲着强。窗外的广告牌闪着光:“多赚一点,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城市的所有灯,都在提醒我们同一件事——别停下,哪怕你已经累到不想呼吸。可问题是,我...
凌晨四点的风,吹在脸上有点凉。街灯下,一个男人在报刊亭前停了几秒,翻开一份旧报纸,标题是三年前的新闻。那年,人们在讨论“熬”,说那是时代的底色。如今三年过去了,风向还没变。不同的是,人心开始有点麻。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未来两三年,真正的考验不是快,而是活得下去。我认识这个男人,他叫韩峻,45岁,民营企业主。前两年,他的公司主营出口,疫情一来,订单断崖式下跌,他...
凌晨一点,北京三环的风透着一种寂静后的冷意。出租车的电台还在播娱乐新闻,主持人轻描淡写地说:郑爽发声明了。司机哼了一声,笑得意味深长,说了一句:“她又合法了呗?”我看向窗外,那一排排的灯,亮得有些刺眼,也像这个时代的某种隐喻——人们越来越善于在灯下辩解,却越来越不敢在黑暗中反思。郑爽说,“我没有违法。”可就在那一刻,我心里生出一个更深的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人...
夜色笼罩下的天台上,一个青年倚着栏杆,手机屏幕映出他眉头的皱痕。他滑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国家GDP破百万亿;又有评论说:全国六亿人月入不过千。矛盾在那一瞬被拧得响——国家看似霸气十足,我们却像被关在暗室里。这样的落差感,能不让人心里慌吗?我想借这个反差,带你从宏观到微观,透过数字找到裂缝,也探出拯救的缝隙。我们先把“国家有钱 vs 你没富裕”拆开来。国家“...
那天凌晨三点,我突然醒来,脑子里全是两个字——“空”。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醒,也不知道醒来之后要去哪。窗外一盏昏黄的路灯在黑暗里晃着,像是在问我:你这样活着,有意义吗?那一刻,我知道:空心病,已经不是个比喻。那几年,我在公众号里写过不少关于焦虑、关于迷茫、关于“年轻人的秘密伤口”的文章。可我自己其实也常在夜里问:我是谁?我还剩什么?我到底为什么要坚持?在那些自...
那天是个极冷的清晨,北京的风像刀,地铁口的风掠过人群,卷起一地的发票、外卖单,还有几张招聘广告。一个外卖员靠在地铁柱子边打盹,头盔还没摘下。就在他不远处,一辆特斯拉缓缓驶过,玻璃反射着广告牌上那句亮晃晃的口号——“新十年,智能中国”。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座城市的未来已经分成了两半。有些人正被风裹挟着向上飘,有些人却在风底下,竭力地不被吹倒。这,就是2021...
他站在江边,夜色像一张淡薄的帷幕,把城市的喧嚣隔在耳后。水面上偶有涟漪,映出数盏街灯的碎影。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拼尽全力要把别人“修正”、要把环境“改造”,不过是把自己推向深渊的一条路。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为在这个时代,“改变别人”的冲动比比皆是。朋友圈里转发的情绪文案、微博上的愤怒留言,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期待在作祟。很多人喊着“我想让...
夜色里,风有一点凉,像十年前那个夏天的尾巴。街口的霓虹闪烁得疲倦,一个年轻人坐在便利店门口的台阶上,手里捏着一罐未开封的汽水。他在手机上划来划去,看到一条推送:未来十年的九个关键词。他愣了几秒,笑了一下。是啊,又到一个十年的门槛了。只是门槛前的风,比他想象的更大。那晚,他没点开那篇文章。只是抬头,看着便利店的灯影落在地上,像一张时代的投影——有人被照亮,有人...
那天早上,北京的天灰得像一张没洗干净的画布。地铁里,挤满了拎着电脑包的年轻人,人人戴着耳机,神情专注又倦怠。有人在刷短视频,有人在看房产APP。地铁广播里播到“下一站:国贸”,一个男孩低声嘀咕:“要是我能在长沙有套房就好了。”他旁边的女孩笑了一下,说:“你还真想逃啊?”那一刻,空气里有一种共同的默契——谁都想逃,但谁也舍不得。在一线城市打工的人,大多活在这种...
深夜的高速上,一辆旧货车正缓缓驶过长江大桥。车里坐着四个人,三代人。祖父在副驾驶,眯着眼看远处的灯火,说那边的光,像他年轻时第一次进城打工时看到的霓虹。父亲握着方向盘,沉默着听。后座的年轻人,耳机里放着说唱,窗外的风吹乱他的新发型。祖孙三代,活在同一条路上,却不在同一个时代。他们,正好穿过了1978到2018的那条隐形分界线——四十年,中国的阶层天平,在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