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年龄,而是我们对年龄的看法。人们谈论35岁时,总是带着某种压抑的呼吸感,仿佛跨过这一年,前路就会被关闭。可真正让人困住的,从来都不是这道数字,而是将生命的弹性寄托在标签上的恐惧。焦虑的起点,是对确定感的渴望。人们在30岁前埋头赶路,以为只要按部就班,岁月自然会给出回报。然而就业推迟、考研延后、竞争加剧,让35岁变成一场注定到来的“期末考试...
能在选择中守住原则,是职场最强底牌。面试时被问“老板和同学同时借车该借给谁”,看似无厘头,其实是一次识人洞察。有人急着表忠,有人顾念友情,有人谨慎拒绝,但真正被当场录取的那位,是因为他守住了承诺,也守住了分寸。他说会先看谁先开口,答应了谁就借给谁,同时与另一方沟通解决办法,如果因坚持原则而被疏远,那这段关系也不值得继续。这种选择,不是表面上的会做人,而是懂得...
真正回报贵人的方式,是让自己活成贵人眼中最好的样子关系中最高级的感谢,是让对方在你身上看见他的眼光被验证。当贵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时,并非在乎那一顿饭、一盒茶叶或一瓶酒带来的回报,更深的动机往往是他在投射自己的一种理想——希望有人能走得更远,也许是为自己未尽的愿,也许是出于生命中渴望看见光芒延续的本能。此时,我们若能心怀这份善意,将这份善意化作自身持续成长的动力...
会议是看见管理者心性的放大器。每次坐在会议室里,听见有人滔滔不绝,却见不到行动;听见有人沉默无言,却在笔记本上勾勒未来。会议不只是说话的场所,也是管理者调度资源、洞察人心、推进事情的场所。我常常觉得,一场会议开的样子,就是一个管理者内在秩序和管理能力的显影。目标不明确的会议,是浪费他人生命的柔软暴力。当有人以一句“开个会吧”拉开序幕,却没能说清楚为何而开,最...
管理者真正需要的,是“敢于走向前台”的气质。很多人以为升上管理岗,就能在后方遥控全局,用几句指令带动团队前进。然而真正的现场常常是这样的:危机突然出现,客户催促结果,团队等待方向,作为管理者,如果眼神闪躲、推诿犹豫,场面就会瞬间失控。走向前台,是让团队在混乱中看见稳定和主心骨的姿态,是无论局势如何都先去回应问题、面对压力、推动事情往前走的担当。这并非逞能,而...
裸辞或暂停,其实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另一种入场券。停下来不等于解脱,只是从旧的内卷场,换到了一条未知的岔路上。很多人以为辞职就能摆脱职场带来的疲惫,未必想过接下来如何让自己活得安稳,如何面对生活的琐碎和经济的压力,也未必想过,一个人真正需要面对的不是离开工作,而是如何在无收入时保持心态稳定,以及如何在漫长的空白里继续让自己活得像个有骨气的人。暂停是机会,也是...
写作是一个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务实的杠杆我曾以为体制内最重要的是人脉和资历,后来才明白,对一个没有背景的普通人来说,写作是最省力、最稳定的破局路径。公务员的晋升、选调、考核,无不依赖材料功底;基层干部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往往取决于是否能用一篇稿子帮助领导解决关键场合的发言需求。写作看似是文字的事情,实际是洞察力的事情,是从混乱信息中提炼重点并具象化输出的能...
辞职与回归原点,是命运必经的修行关口顾少强十年前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时,内心未必是张扬,她或许只是想呼吸另一种风,试图在庸常中寻找被搁置的自己。当时的社会宽松,经济向上,每个人都在谈“诗和远方”,辞职不过是时代裹挟中一次勇敢试水。但十年后,她回到了郑州,回到了老本行心理咨询师,也回到了“原点”。很多人疑惑这一圈是否值得,其实,离开与回归不是对立,而...
领导最怕的不是迟到的人,而是拒绝行动和推卸责任的人。我常在心里默念:在关键时刻推卸和放弃的人,比迟到的人更令人心寒。因为迟到只是身体在场的延迟,而推卸是心灵对责任的逃避,是在团队最需要的时候,临阵脱逃的信号。李总提到下属在客户提案前夜,说“之前讨论的方案不可能完成”,建议推掉客户,那一刻,李总大概已经决定,这个人的职业寿命已经到头。因为企业可以容忍执行缓慢的...
稳定不是安全感的来源,持续成长才是。人过三十五,最容易迷恋稳定。领一份固定工资,背一身固定房贷,守一份固定流程的工作,每月固定发工资的日子,似乎就是安全本身。然而,每次裁员潮起,最先被清理的,往往是那些薪酬稳定、岗位稳定、技能稳定的中年人。看似的稳定,是被温水煮掉斗志和判断力的过程。真正的安全感,是不依赖平台、不依赖岗位,而是手里捧着一技之长,脚下踩着多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