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中年夫妻已经不需要性生活了

有时候我觉得,婚姻到中年,是一场沉默的拉锯。不是争吵,不是背叛,而是那种慢慢没话说的僵持。不是没有感情了,而是感情没地方表达。你还在乎对方,可你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靠近了。有一次我在深夜刷到一条留言,说:“我们很久没碰彼此了,但他每晚还是会替我关台灯。”我盯着这句话发了很久。那种熟悉的、无声的照料,是婚姻里最容易被忽视、但也最难割舍的部分。我们以为激情是...

千万不要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

有段时间,我特别排斥一句话:“父母都是为你好。”不是反感好意,而是厌倦了那种看不见界限的好。每次一听到,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勒住了脖子,喘不过气,但又不好挣脱,挣脱就会被贴上“不孝”“自私”的标签。我妈常说我敏感,说我怎么一点点事都要往心里去,比如她帮我换了床单、洗了袜子、收拾桌面,我不但没说谢谢,还一脸不悦。我说:“那是我故意留的,方便明天继续处理。”她就一...

发现一个扎心的现象:一个家庭里,如果妈妈自己赚钱,自己做饭,什么事情都自己处理,这个家离散就不远了

有一阵子我特别困惑,为什么一个家庭里,妈妈越是能干,这个家反而越不稳当。按理说,妈妈会赚钱、会做饭、能管孩子、还能自己处理家里各种大事小事,不是应该被感激吗?后来才发现,好像一旦一个妈妈什么都能自己搞定了,别人就理所当然地不插手、不负责,甚至连最基本的体贴都省了。她能干,于是所有人都退后一步,让她变成一个不需要被照顾的人。有天深夜,我妈突然说:“我年轻那会儿...

你越是善良忍让,对方却越是得寸进尺,脸上有这3种痕迹的人,是典型的“苍蝇人”,不能深交

有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最让人累的,不是忙,不是苦,而是那种一边忍着,一边还要装作没事的关系。你越是善良、越是体贴,换来的却不是被珍惜,而是被消耗。就像那种明明嘴上不说什么,但眼里、笑里、话里,总是藏着点刀子的人,你总感觉哪儿不舒服,说不出来,但心里很压抑。我以前有个同事,看起来挺正常,甚至还挺热情,天天早上见了打招呼、下午还顺便帮你倒杯水。但久了你就发现,他每...

悄悄领证、不发朋友圈,我见识了这一届年轻人的“结婚羞耻”

親愛的朋友:① 如今的結婚,不再是一場「昭告天下」的盛典,而是一場靜悄悄的自我回應。我常常想起,那些曾經輕聲說過「我們結婚了」的人,語氣裡有一種不想被打擾的安靜。他們不發朋友圈,不設宴,不戴婚戒,像是一種刻意的不宣告——不是羞於婚姻,而是羞於「結婚」的舞台表演。這份羞澀,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對儀式化、社交化的抵觸,是對婚姻本質的一次回歸。我們這一代人,漸漸學會...

4天10亿!沈腾马丽《抓娃娃》爆火:被喜剧包裹的“恐怖片”,道出了多少家庭的心酸

親愛的朋友:① 若以愛為名的教育,是以虛假為始,那麼再深的用心,也將被信任的崩塌所吞沒。沈騰與馬麗主演的《抓娃娃》,以喜劇為面,卻以悲劇為骨,當笑聲褪去,留下的不是輕鬆,而是一種細密滲透的寒意。那並不是故事的殘酷,而是我們太熟悉的現實。片中的孩子馬繼業,被父母以「為你好」的名義,安置在一場歷時十多年的「苦難實驗」中。他的整個童年被操控、監視、編排,所有經歷都...

当一个人熬到没有电话、没有聚会、没有社交……

親愛的朋友:① 當一個人熬到沒有電話、沒有聚會、沒有社交,他或許不是被世界遺忘,而是終於開始記得自己。那些靜默的日子,不是失聯的落寞,而是內在世界的甦醒。我們曾以為人生的豐盛是聲音越多越好、邀約越滿越體面。但真正走過半生後才明白,心聲才是唯一值得久居的居所,沉靜的時光才是最深情的陪伴。孤單,不等於空虛;無應酬,未必無人問津。有時,那些未被打擾的清晨、無需應對...

“我不想发脾气,但我真的忍不住”:坏脾气,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親愛的朋友:① 壞脾氣,有時不是壞,而是身體與心靈發出的「求救信號」。當我聽見有人說:「我不是故意發火的,我真的忍不住。」那聲音裡帶著愧疚,更帶著無奈。這世間有多少人,外表像一隻張牙舞爪的刺蝟,其實內心早已遍體鱗傷。我們責備自己脾氣不好,卻很少問一句:我為何會這麼容易被點燃?情緒的火山從不無緣無故爆發。那之下,常是一次次被輕視、被忽略、被誤解的積壓。也可能,...

儿女孝不孝顺,吃一顿饭就知道了

親愛的朋友:① 孩子的孝心,從餐桌上的一雙筷子裡就能看見。常言道,「吃飯看人品」,細想並非空言。一個孩子,是在飯桌上學會尊重、懂得分享,還是只知自取、漠視他人,皆能從一餐一飯中顯形。那個拿著自己打工所得660元,買了衣服和豬蹄孝敬長輩的小男孩,在家人欣慰落淚時,卻只是靜靜地喝著白粥,不言不語,卻最深情。一雙筷子沒有說話,卻已說盡了他的教養與心意。而有的孩子,...

71岁兰州大娘街头采访太通透了:指望你的票子养老,你挣3000就是3个儿子......

親愛的朋友:① 老來的靠山,從不是孩子,而是錢。那位71歲的蘭州大娘,只是一位在街頭隨意聊天的老人,可她寥寥數語,竟讓我整日心裡泛起一陣靜靜的波瀾。她說:“你掙3000,就是三個兒子。”一句話,打碎了世俗的幻想,也一針見血道出現實的本質——晚年的安全感,不來自兒女的孝心,而來自自己手中的餘錢。她不是沒兒女。三子一女,樣樣齊全。可她看透了:哪個兒子能每月給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