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以为意义在大门口,长大后发现它在后院上年的最后一天,我看到一个美术生发了一条月统约六十字的动态:"我真的真的很喜欢绘画,但是她常常不给我饭吃。"有些深夜能听见他们在短观微光中尝试黑白。
她们喜欢写作文;喜欢绘画;喜欢不说话的演员;喜欢在旧集市里搜索落地的马克琳漫画。他们没有成为女王,没有成为好大人,他们依然能存在...
01 早醒者的困局:意义从未在远方深夜的地铁站,有人拖着行李箱发呆良久;清晨五点的写字楼灯火通明,是不是也有人在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意义的焦虑,是一种文明病。它出现在有时间自省的人身上;出现在学历不低、收入尚可,但内心空落落的中产身上;也出现在那些走到半山腰、突然意识到上坡的尽头竟然只是另一场攀爬的人身上。很多人不是真的没有意义,而是习惯性地...
01
热爱的东西,通常在一开始不付钱给你人们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没人告诉你,它也可能是最冷漠的雇主。那些真正令人心动的事,大多在开始时拒绝发工资;画画、写作、做独立音乐、研究冷门领域,甚至播客、手工艺、非盈利教育,这些你发自内心喜欢做的事,往往并不会马上给你带来收入。相反,现实工作只要打卡,月初就能到账。这是为什么“理想”总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不是...
01总有人问:“这事你搞了半年,有钱赚吗?”那语气像极了旁人围着一棵还未结果的树,冷眼盘算着树干的价格,而忽略了它正在悄悄长出春天的叶。赚钱重要吗?当然重要。人间烟火,柴米油盐,没有人能跳脱这个现实。但如果“是否赚钱”成为所有事的首要标准,世界上九成的创造力都会在第一天被扼杀。那些后来值钱的事,在刚开始的时候,往往都“不赚钱”——甚至压根没人理解它的价值。像...
01 当赚钱变成信仰,人生就被标签套牢了从小学开始,每个“你长大想干什么”的提问背后,其实都已经默认了一个方向:你要选一条能赚钱的路。我们很少被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更多被问的是:“哪个专业好找工作?”、“这个能转正吗?”、“年终奖多不多?”于是,我们慢慢地相信:赚钱,是人生所有努力的答案。工作,成了载体;爱好,被压缩;家庭关系,也在看谁付出得更多;甚...
01
人们口中的“现实”,有时只是他们未曾尝试的恐惧你说你想做陶艺、画画、写字、种菜或者开一家没有WiFi的小书店,总有人会下意识问你:“能赚钱吗?”你还没开口,他们就替你算起了月租水电、人流转化和回本周期。这并非源于恶意,而是他们真的无法想象,有什么东西可以“热爱为本”地去生活。从小我们被训练得太好了:做题有分数,考试有名次,努力要有回报。这个等价交换的...
01 无名者的黄昏:退休带走的,究竟是什么黄昏落下,一位刚退休的中学教导主任坐在自家阳台上。几十年雷打不动的晨会、教案、教导记录,如今不再有人等待他讲话。他开始怀疑:一个不再需要写报告、审核纪律、批评教育的人,究竟算什么?那不是失业的感觉,更像是一种从地图上被抹去的感知——你的名字、头衔、价值,在昨天傍晚六点下班的钟声之后,忽然成了过时的签名。身份感崩塌的根...
01一个人在退休那天,通常会收到一束花,一封感谢信,也可能还有一顿热闹的饯行饭。但第二天早上醒来,世界忽然安静下来;没有例会、没有回复、没有非他不可的需求。他的手机变得沉默,他的步伐也开始慢了下来。有人会觉得轻松,自由终于降临。但也有人,在那之后的一周里,开始反复开电视,关电视;反复擦拭干净的桌面,打开又关上阳台门。不再是单位里的“李主任”;不再是那个可以拍...
01一个人走进会场,自我介绍只说了公司和职位。台下的人点头,他觉得自己被认可了。多年后换了行业,忽然发现没有人再主动靠近。那一刻的空白,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不再值钱”的错觉扑面而来。这就是很多人不敢离开平台的原因。不是不想,而是害怕那一离开,身份就消失了,价值也跟着蒸发。02我们太容易把“我是谁”交给组织来代管。工作久了,会习惯性地把logo、头衔、职级...
01有人说:“我是一名设计师。”有人说:“我做金融。”还有人说:“我创业。”职业像一块名牌,戴在胸前,不但好介绍,也方便别人快速判断价值。但这个时代变动得太快了,平台变了,公司消失了,行业一夜重构。某天醒来,那块名牌被风吹走了。如果有一天,不能再用职业来介绍自己,那句“我是……”还能接上去吗?这不是哲学困惑,是很多人每天上班时隐隐发出的叹息。02职业当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