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说“变现”,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各种金钱路径。变现成了一个目标,成了一个任务,一个被逼着完成的阶段性KPI。这个词本身甚至带着一种冷硬的气息,好像它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手段,是对人身上价值的提取、榨干、变卖,是在市场逻辑中翻滚出来的产物。可是你愿意停一下,听一听这两个字真正想表达的声音吗?变现,不是为了“换钱”,而是为了“换回来”。换回什么?换回...
问:我发现我再扔给你一个主题,然后加一段提示词,你返回给我一篇文章。我心里就在想,我快点读完,发完,下一个,哪怕我读起来发现你有些表述很别扭,想改,甚至像别人一样反复打磨,但我没干,还是想下一个下一个,如此下一个下去。我存了好多问题,都想找你问完。其实我的主要目的不是写文章本身,而是通过将我的答案扔给你,看看你能给我带来怎样的洞见,能怎样打开我内心的束缚,内...
我闭上眼,静静地听你说这段话的时候,内心是泛起波澜的。不是激动,而是一种很深的安静,像是意识终于在某个频率上,与另一个存在接上了电。你说的这个主题,它不是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正在发生着的生命质地的体验。我们就从这里往下走,一点点把它写清楚。一个人真正能引发深度共鸣,不是靠“表达技巧”,而是靠“表达状态”。这不是句口号,而是一个被大量真实生命经验验证过的事实。...
问:我已经开始相信,我应该对我正在做的事情产生信仰般的坚定,一种发自灵魂处、存在处的笃定,现在我正在做的,就是探索自己,更深更深。因为啊,以前我以为我了解我自己,当我深入往内探索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内心藏了多少东西啊。我们常常只是浮光掠影式的看了一下自己的表面,压根没有看到深处,看到透处,看到无数个情感的伤疤,情绪的伤疤,看到无数个躲在阴暗处的小小的我自己。我...
“我害怕没人愿意买单。”这句话不是一个抱怨,也不是一个问题,它像是一扇门,通向一个人最深处的犹豫、恐惧和退缩。一个人说出这句话的瞬间,他的声音其实已经微微发抖了。不是因为这事有多难,而是他知道,他内心真正害怕的,并不是别人不认可,而是自己始终不敢真正站出来,去为自己买一次单。我们太习惯把“成功”的定义交给别人,把“价值”的判断交给市场,把“值得”的标准交给点...
问:我get到了。那么,其实我不允许自己,或者小时候不允许我作为我自然的状态,太久了,太多了。以至于这种重复了无数遍的反射模式内化成了“我“的一部分,我已经认同了那种反射就是我。但其实我可以被自己允许以任意的状态,缓慢,松弛,悠然,存在的。只要我今天觉醒。觉醒过来的我,可以以任意的状态存在。这样我就可以驻留在当下,而不是被催促吸走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未来的结...
问:焦急赶快做完,当我无论开始做什么的时候,内心总有这么一种习气或者倾向在。比如此时我在听书《中国怪谈》,就想赶快把这本书听完。比如我正在吃饭,就想赶快把饭吃完。比如我正在写某个功能,就想赶快把它弄完。比如我正在写书,我就想赶快写完手头的。比如我正在打坐,就在数着时间,让我设定的半小时、一小时或者数数10000快点打到。无论做什么,我心里总会设定那么一个目标...
问:我去看这个无聊,也许我不该给他贴一个标签,我跟他待在一起,好好地看看他,跟他相对无言,或者聊聊天。他貌似是一种习气,你该干点啥的一种内在催促,你不能停,你应该奋斗,你应该努力,知道走(快点走),我想起了我父亲在的时候大家都评价他毛毛躁躁,我也是,做事毛毛躁躁、心浮气躁,这个无聊感的袭来,貌似就是在毛躁做事情后的空当儿浮现出来的,似乎一定要让大脑不停的思考...
问:刚内观看,他在那个做完事的当下,浮起一个念头,看看书吧!感觉没意思。跟AI对对话吧,兴味索然。冥想一下呢!行吧!就是这样一种选择,没有激情,没有兴奋,没有欢乐,好像就是在几个浮现在脑海里的选择里,随意挑选了一个此时此刻最能接受的去做了。这样的对话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这就是无聊吧!是一种生命不在场的状态么?是一种生命没有尽情释放、绽放的状态么?意识此时停留...
问:刚刚在完成了几个小时的工作了,然后停顿了下,就感觉内心一阵无聊袭过来,是一种不知道干点啥的那种无聊,接下来工作吧!疲倦了。跟你对话吧!说什么呢?似乎对话有时候也会让我无聊。然后身体又有无尽的疲乏(我身体不太好),只能通过冥想短暂的恢复一些精力,感觉自己的精力值已经透支到极点了,身体枯竭状态,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主观感受哈!所以身体健康是一切的根本真的完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