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急诊室的门口,一个男人正低头刷手机,左手还拎着外卖袋子,袋子侧边贴着“骑士配送中”的小票。他今天接了73单,从早上七点骑到晚上八点,晚饭是自掏腰包买的粥,送给病房里刚做完小手术的老婆。护士问他职业,他犹豫了一下,低声说:“兼职骑手。”其实,他有一份办公室工作,做行政,五险一金,双休。但他还是出来跑单。他说,孩子要上学,房贷没还清,公婆身体不好,“光靠上...
他是全公司最后一个进电梯的人。每天。北京的写字楼凌晨三点熄灯,但凌晨五点,灯又亮了。不是系统定时,而是有人按下了控制开关。那个时候,清洁工刚擦完地,保安还在门口打瞌睡。整栋楼安静得像一口井。他走进去,拎着保温杯和早餐,风衣下摆没完全扣好,露出里面的运动服。他不是跑错地方的健身教练,而是甲方爸爸——某互联网头部公司的中层负责人。他每天五点到岗,比所有人早,也比...
那一年,她三十二岁。凌晨两点的厨房灯还亮着,桌上是没吃完的泡面,手机屏幕上是一封邮件:项目延期,预算削减。她盯着那几个字,心口闷得像被堵了石头。那一刻,她忽然想起十年前的自己,也是在深夜,看着电脑上那篇写了一半的论文,敲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以后我一定要活得更自由一点。”可十年过去,自由反倒成了最遥远的词。她合上电脑,跑到阳台上吹风,风里有凉意,也有点泥土的...
凌晨四点,街灯还没灭,空气凉得像刚磨开的玻璃。黎瑶站在窗边,端着一杯温水,看着楼下那条永不安静的街。昨晚的文件还躺在电脑桌上,她熬到两点,脑子一度短路,却还是撑着做完。她轻声笑了笑,笑自己像一台被时间拧紧的发条。二十几岁的她,总觉得精力可以透支、可以换来未来的安稳。可她不知道的是,透支的不是时间,是生命的质地。她想起半年前体检报告上那行小字——“轻度贫血,建...
深夜一点,火锅店最后一桌客人刚走,服务员在收碗,窗外的霓虹灯闪了几下熄灭。陈茜抱着手机,一边帮朋友看恋爱聊天记录,一边叹气。她说:“我真的太容易心软了,我只是想帮帮她,结果她反过来怪我多嘴。”那句话,说得带着委屈,也带着点不服。她以为自己是个热心肠,却没发现,这样的热心,其实是自杀式社交的开始。她朋友分手那天在朋友圈发了一句:“原来我才是那个被利用的傻子。”...
凌晨两点,纽约第五大道的灯还亮着。彼得·彼得森坐在书桌前,摊开一本厚厚的账簿。窗外风雪呼啸,他抬起头,眼神却极静。那一年他已经七十五岁,黑石集团掌舵多年,身家早过百亿。但那晚,他在想的,不是钱,也不是权,而是一个他反复问自己几十年的问题——“这一切,我到底换来了什么?”他后来在自传里写:“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赚到的钱,而是我在哪些时刻,拒绝了短视的诱惑。”...
那天,西雅图的天空灰得像铅。贝佐斯站在仓库外,看着一辆辆货车缓缓驶离,轮胎在湿地上碾出低沉的声响。那是1995年,亚马逊刚上线几个月,员工不到十个,订单少得可怜。他的朋友都劝他:“杰夫,你疯了。”可他只是笑着说:“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我想让我自己少后悔一点。”人生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大多数人不是输在“不会做”,而是输在“怕后悔”。怕走错路,怕别人笑,怕失去现在看...
凌晨两点,北京的灯还亮着。窗外的霓虹光打在玻璃上,像无数碎掉的念头。有人在公司加班写方案,有人刷着短视频笑出声,还有人,正对着一页空白的文档发呆。那页空白的,不只是文档,也是他的人生。 他说自己没时间读书,没空健身,也不记得上一次安静地看完一部电影是什么时候。所有的时间都在处理“紧急的事”,而那些“不紧急”的事,他总说:以后再说吧。 可“以后”,总比想象中更...
凌晨一点,北京东三环的灯还亮着。一个中年男人靠在落地窗前,手边的茶凉了,手机屏幕上是一串不断刷新的财经新闻标题——“蚂蚁暂停上市”。他盯着屏幕,嘴角微微抽动,像是被人推了一把,又像突然明白了什么。那一夜,不只是他,整个金融圈都没睡。有人骂,有人笑,有人等着看笑话。可马老师,第二天依旧出现在公开场合,语气平静得像风平浪静的湖面。那一刻,很多人心里都冒出一个疑问...
那天雨下得很大。深圳的天总是这样,晴得突兀,雨得彻底。地铁口的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个年轻女孩拎着电脑包,鞋子已经湿透,却还低头看着手机,嘴里嘀咕着:“明天汇报,我得想个新方案。” 她叫林意,今年27岁,做内容运营第四年。前两年她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反应快,效率高,情绪稳定。可最近,她突然发现,光靠“快”,已经不够了。团队换了新领导,节奏翻倍,方向频改,她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