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命运,常常毁在他无法回嘴的那一瞬间。我以前不懂,有些孩子为什么一辈子都不敢抬头说话,为什么一走进人多的地方就显得局促不安,为什么对一句“你干嘛这样”的质问,反应大得像被雷劈中。直到那天,我看到高铁上那一幕。那个孩子不过是不小心打翻了牛奶,结果被他妈妈当着满车厢的人狠狠扇了一耳光。那一下不响,却重得让我心口一紧。那不是一次简单的惩罚,那是一个人在世界...
孩子真正该学的,是如何和钱、和人、和自己好好相处。我越来越觉得,学校教得再多,如果孩子走出校园时,对人性一知半解,对现实一头雾水,心里也没地方落脚,那就等于没准备好。我见过一些成绩不错的孩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也不敢问人帮忙。见过一些聪明伶俐的少年,长大之后工资不错,却一到月底就囊中羞涩,永远不明白钱去了哪里。还有人,看起来一切都挺好,但常年和自己较劲,批...
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他有没有上过名校,而是他每天听谁说话,看谁做事。杭州那个播音奶奶的视频我点开好几次了。她一张嘴,我就愣住了。那声音不是朗诵,是沉浸。不是表演,是气质。你能听出来她的语气里有节奏,有敬意,有对这个世界某种不动摇的热爱。那一刻我真的觉得,一个孩子要是从小在这样的语境中长大,他对文字、对语言、对世界的理解方式,肯定跟别人不一样。她不是在“教...
暑假一到,家里就安静不下来。孩子每天晚睡晚起,作业像没发生过一样躺着不动,手指倒是很勤快,点啊滑啊,屏幕前一坐几个小时。有时候看着他窝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的背影,我心里忽然一阵发虚,像踩在了松软的土地上,不踏实。不是想逼他,只是总觉得——光阴这样流过去,实在可惜。可孩子不这么想。你一开口,他就顶回来,“我又不是不上学”,“反正现在是假期”,“你以前小时候不也玩”...
小时候我以为,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有了。那时候我爸妈总说,考个好大学,你这一生就有着落了。我也真信了。于是听话,努力,按部就班地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试名列前茅,每次评奖有我的名字。老师喜欢我,同学羡慕我。可奇怪的是,那些掌声和笑脸,落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轻。我现在回想,第一次对“成功”感到疲倦,可能就是高考完看到分数的那个瞬间。别人都在狂喜、庆祝,...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我到底是希望孩子好,还是希望他按照我想的那个“好”去活。从我当妈的第一天起,这个问题就像一根细针,悄悄地藏在我心里。白天没空管,夜里一闭眼,它就扎过来。我不想承认,但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在“他有没有吃好、睡好、表现好、将来会不会有出息”这些问题上。可问题是,我是真的为他好吗?还是,我只是在用他填补我作为母亲的焦虑、遗憾、不甘、控制欲?我小时...
她说喜欢考古那一刻,我没觉得惊讶,反倒松了口气。你知道吗,我们这一代人,最怕的不是孩子选择了什么怪异的专业,而是怕他们根本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走哪条路,就已经被人推着跑得飞快。她至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还敢去,哪怕别人都说不值。其实这几年我总在想,“底层养育”到底指的是什么,是钱少资源少见识少吗?我不觉得。真正的底层感,是在孩子眼里看不到选择,是觉得命运只有一条...
有段时间我总在想,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得特别快。不是个头上的快,而是那种,明明还没到十岁,说话做事已经像个沉稳的小大人了。后来慢慢明白,他们不是突然成熟的,而是走出去过。风吹过脸的方向、陌生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帐篷外草叶的湿气……那种由脚下土地传导进身体的经验,是书桌给不了的。我小时候很少有机会旅行。爸妈一个是医生,一个是会计,寒暑假都忙。印象里最远的“出游”是...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情绪是不应该被展示的。小时候摔了一跤,第一反应是看一眼周围有没有人,如果没人看到,就可以安心哭一场;但如果有人在场,特别是父母或者老师,我会立刻止住眼泪,像是做错了什么事一样低下头。哭,好像是一种不合适的行为,是“脆弱”“矫情”的证明。长大之后,这种感觉变本加厉。开始习惯在任何场合都维持“情绪稳定”的样子,开会被批评也要笑,心里难受也不...
今天又是那种脑子沉甸甸的日子,读了一会儿书,才发现其实眼睛在动,心没动。我合上书,靠在椅子上,不自觉回想起以前那些自以为“高效”的学习时光——一遍一遍划重点,整理笔记,做彩色标签,仿佛这些仪式感就等于掌握了知识。但真相是,大多数时候我只是在制造一种“我在努力”的假象。像在书页上游泳,水花四溅,却从不真正下潜。最近读到那篇关于“主动回忆”的文章,很多说法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