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驅動人成長的,是痛苦,而非舒適。人皆欲安逸,然世間安逸多為腐蝕之酒,甜而致醉,醉而致懈。唯有痛苦,方如一針刺骨,令人從沉睡中驚醒,使心志在磨難中生出棱角。此非空泛之言,而是經過無數英雄人物、平凡修行者之人生驗證。痛苦不是墜落的記號,而是飛躍的起點。痛苦來自未竟的渴望,而渴望是人生的天火。梁寧所言“痛苦是一種比快樂更重要的天賦”,誠不欺人。雷軍、馬雲、王興...
富足,不是一筆金錢的總和,而是一種能在風中站穩的自由。常有人問:孩子要不要上國際學校?家裡年入百萬能不能負擔?問題看似關於教育,實則指向我們對於「安全感」與「體面生活」的焦慮。在這些看似理性的選擇背後,其實是一場與慾望、比較、恐懼搏鬥的修行。我願意坦承,我也曾困在這樣的拉扯裡,不斷衡量,反覆計算。但靜下心來思索,這世上的財富問題,其實終歸是一場心的問題。先學...
情緒若水,本無定性,因境而動;若能觀照其流,則動亦可成福。這世間總喜歡給人貼上「穩定」的標籤,似乎越不動情緒,越值得信賴。但我在生活中反覆看見另一種光——那些情緒澎湃、時而脆弱、時而激昂的人,常常活得更深、更真,也更幸福。這一發現最初讓我疑惑:不穩定怎麼會是福?而今,我漸漸明白,那正是生命最真實的脈動,是一種靈魂的寬度。情緒穩定不是修來的德行,而是與生俱來的...
心若久居一室,氣息也會沈滯,神情漸漸枯槁。這世間的生命,本是流動之物,水不流則腐,心不動則鈍。多年前,我也曾以為安穩即是福,宅居家中便是自在,直到有一日我發現,所謂安穩若無活水,終是變成了困囿心靈的牢籠。人若長期困於宅所,精神便如無日之花,漸失其色。曾有段時光,我每日在家,無風無雨,亦無生氣。醒來不覺晨光明媚,入夜不聞蟲鳴可喜,時間彷彿只是一種持續空轉的靜止...
一個人之所以不缺錢、不缺愛,並非全因際遇優渥,而是他內在擁有一種極稀有的心態——歸零。歸零不是失去,而是讓萬象有處可生。近日,我在靜夜讀到一句話:「畫畫要留白,人生也一樣。」那是電視廣告中一位老奶奶說給孫女的話,卻像一束月光照進我心裡。這樣的話語,簡樸卻深遠。生活若處處填滿,心靈便無所棲息。歸零,是一種讓心靈重新呼吸的方式,是從內在生出空間,讓喜悅、希望、明...
世間有一種寧靜,不因繁華熱鬧而增色,也不因孤身獨行而失彩。這樣的寧靜,不是無聲的空白,而是一種自我與天地契合的和諧。每當我看見那些一人行走卻氣定神閒的人,便想起《中庸》所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一個人真正的豐盛,不在於周圍有多少人呼應,而在於內在是否充盈。真正的快樂,不依附他人,而根源於心的明淨與自足。有時候,別人眼中的孤獨者,恰是心中最富...
人在靜夜裡,若願將心沉入文字,或可於他人思緒中照見自己。當我細細讀完張一鳴早年微博所綴之231段語錄,彷彿與一位未曾謀面,卻心意相契的行者,在一條通往內在深處的長路上並肩而行。這些文字既是他的思考,也是許多人的映照,而我讀來,則如澆心之甘露,步步生光。真正的成長,是穿透自己習慣的幻象,看清什麼是真實。許多話語,初看平常,然若靜心觀之,實則藏著破執見、化頑性的...
人若想常駐春光,不必仰賴歲月的慈悲,而應取法天地的規律。青春的樣貌,終將退去;可神情中的澄明、眼神裡的喜悅,卻能因修煉而長存。容貌之年輕,從來不是單靠年齡守住的,而是心性、生活與關係共修之果。若問人至中年,何以仍見輕盈光彩,我總覺得,答案不在技巧裡,而藏在一種持久而真實的「對自己負責」。自律是與身心和解的起點,它讓我們不被慾望驅使,而是由心生定。凡人皆懶,身...
世間萬物,自有其理。自然之道,往往不問善惡,只問存續。在靜夜獨思中,我常常回想起一則故事:鬣狗吞食幼小角馬,令人心中泛起波瀾,似不忍之景。然而若以天地之心觀之,那也只是萬象之一節,無悲亦無喜,只是自然走向整體優化的過程。人之處世,豈不亦然?利己與利他,從不應對立,而當合於時中。自小所受教誨,皆曰為人當謙讓,當服從集體,當顧全大局。此誠不虛,若無此等德行,萬象...
人間之所以值得,不在於它永遠晴朗,而是縱使風雨交加,仍有燈火可依。回望這些在生命中發生過的溫柔片段,我才明白:我們對世界的信任,往往建立於這些看似平凡卻深刻的自體客體經驗。那是一種被接住的感覺,是從內在長出來的安全,是即使四野茫茫,也有人願意同行的確幸。親密的陪伴讓我們重新成為自己。我記得某一年的冬天,我發著低燒,在城市邊緣的出租屋裡無聲地難過。電話響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