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急着表现圆满,心里反而越是虚空。有时候,一个人太强调什么,反而是因为他内心太缺那个东西。说得越多的,其实越是在遮掩。就像有人总是说自己“无所谓”,但每一次细节都斤斤计较;有人老在强调“我真的很幸福”,却又动不动就发一些隐晦的牢骚、对比、抱怨;还有人一再表现得“特别自信”,但别人一句玩笑话就能把他刺得通红。这种反差,不是演技的问题,而是深层的、不安的遮蔽。...
真正沉迷于爱情的人,往往是在爱里最饥饿的人。那天打坐坐到一半,忽然冒出这个念头,像是谁轻轻在脑子里敲了一下。也不是什么大道理,只是一种很安静的感知,好像突然看见某种本来就在眼前的情绪,却一直没有用心去碰它。我开始回想起身边那些总是被贴上“恋爱脑”标签的人。他们不是不理性,他们只是很快就把希望投射在一个人身上,很快就相信“这可能就是我要的那种爱”。不是因为判断...
人不是没有判断力,而是有时候不想面对自己其实早就看清的东西。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只是我们下意识地回避了那个“其实你已经知道”的声音。不是没有能力判断,而是没准备好去接受那个判断的后果。我们以为还差一条方法、一本书、一位高人指点,其实什么都不差,差的只是敢不敢说出那个答案,然后为它承担。很多人说自己迷茫、纠结、选不出来,其实不是没有选择,而是...
所有真正有用的方法,都是从内心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才开始生效的。那天地铁上坐在我旁边的女孩,一边低头划手机,一边皱着眉头。她在看什么短视频教程,声音开得不大,但还是飘进我耳朵里:“如何用七天打造高效习惯”“三步实现自律生活”……这些句子现在太常见了,几乎每个平台上都有。她看得很认真,我能感觉到她是真的在找办法,只是她看完一个,又接着看下一个,一副恨不得马上...
情绪从来不只是个人内部的私事。它像气味一样,无论你藏得多深,总会从细微的缝隙里飘散出来,被身边的人感知,被事情的结果记录下来。你可以装得很平静,但一件做出来的事有没有温度、有没有内在的流动,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只要思维清晰、执行到位,工作就能完成得好。但久了才发现,那些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那些合作特别顺畅的时刻,背后都不是靠压抑和硬撑撑...
我们最常骂的事,往往自己也正在做。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有点难堪。那天听别人随口讲起一件小事,说有人在群里抢着发言,每一句都在试图显得自己懂得更多一些,别人提建议就冷脸,不愿听,表面上“嗯嗯”应着,其实已经在找反驳的点了。我一下子就跳出来了,说这种人太讨厌了,装得要死。说完自己都觉得解气。可话音刚落,脑子里突然闪了一下:这不就是你自己前天刚干的事吗?在另一个讨...
一旦你愿意把眼光放到十年之后,眼前的迷雾就不再那么逼人。最近时常感觉,日子就像一张被揉过的纸,怎么铺都不平。身边很多人都在焦虑,仿佛没法马上看见成果的努力就等于白费,仿佛一年没有大变样的人生就像是原地踏步。可真的去问一句:“那你想过十年后的样子吗?”大多数人会沉默,会发愣,然后说一句:“没想那么远。”但恰恰是这份“没想过”,让人容易被眼前的事困住,陷进那些来...
你怎么看这个世界,你就活在怎样的世界里。这句话乍一听像句老生常谈,但一旦真的慢下来去体会,就会发现它其实像一把钥匙,不响,却开得了最沉的锁。人的眼睛不只用来看事物,它还在悄悄筛选意义。有些人看到的,是别人脸上的微笑;有些人看到的,是藏在别人笑容背后的目的。眼睛看的是同一个世界,可心里落下的,却早就不是一回事了。有段时间,我几乎不愿意和人接触。不是因为我不喜欢...
真正的善,不只在起心动念,更要有承担后果的觉悟。有些时候,一开始是带着好意去做一件事的。没有功利心,没有算计,也并不是为了图个什么回报。只是出于一种纯粹的愿望,想帮助,想成全,想让事情变得好一点。但后来发现,事情并没有往想象的方向发展。甚至有时候,好心带来的后果比冷眼旁观还要复杂得多。那种“我只是想帮忙,却成了多事之人”的局面,不是没有遇到过。发心是很重要的...
中年人的冷漠,往往不是性格,而是生存本能。很多人以为,一个人到了某个年纪开始沉默、开始避谈情绪、开始不太回应别人的困扰,是因为他“变得麻木”了。但其实他并没有不在意,只是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了。他每天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今天开不开心”这种层次的问题,而是很实际的:房贷还多少、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身体、自己突然冒出来的血压波动,还有某天不知从哪儿就钻出来的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