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很深,雨点轻敲着玻璃,我重新翻开那本厚厚的《简·爱》。这本十九世纪的小说,竟能让我在二十一世纪的都市里心口一紧。明明相隔百年,明明现实早已不同,可书中那些关于婚姻的困境,却依旧像刀子一样,直直戳进心里。为什么?因为人性未变,欲望未变,婚姻作为最贴近生活的合作关系,注定把最深的矛盾暴露出来。想想简·爱,一个孤女,从小没有依靠,处处被欺凌。按理说,她应该在逆...
一个普通的周日下午,我在书店里看到一个年轻人,盯着心理学书架看了很久,眼神里有点茫然。他手里拿着一本《自卑与超越》,又犹豫着放下,嘴里嘀咕:“到底该从哪本开始啊?”这场景让我想起很多人问过我的同样问题:想学心理学,可是零基础,怎么学,学什么,能学懂吗?问题的背后,藏着一种焦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似乎比以往更渴望理解自己,也更急迫地想找到能解释人心的...
一个冬夜,陕北清涧的风吹得瓦片直响,七岁的孩子被父亲牵着手,在空旷的石板街上走。父亲说去伯父家玩两天,孩子信了。可多年以后,他才知道,那其实是被抛弃的开始。几十里路,要饭度日,唯一一碗热乎的油茶,父亲掏了一毛钱,自己连口都没喝。天未亮,父亲离开村子时的背影,成了孩子一生最不敢触碰的痛。这个孩子后来改了名字,叫路遥。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茅...
那天的清晨,我在火车站候车厅,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翻开一本厚重的书。周围人或低头刷手机,或东张西望,唯独他全神贯注地盯着书页。可没过五分钟,他把书合上,拿出手机,屏幕的光立刻把他的注意力拽走。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我是真的想读,可就是读不进去。”这一幕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明知道阅读重要,却总是读不下去,或者读了却记不住?阅读,本质上...
凌晨的火车站,空气里混杂着柴油味和咖啡味。一个中年男人背着旧旧的旅行包,站在站台上。他的妻子拎着保温壶追上来,声音有些颤抖:“你真的要走吗?”男人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火车的汽笛拉长了声音,他转身上车,留给她一个背影。几天后,邻居们都在议论:他抛下了家庭,一定是另有新欢。可真相并非如此,他只是忍了半生,终于要去追那一块藏在心里的月亮。这让我想起《月亮与六便士...
那天晚上,我在小区楼下散步,听到一群中年男人在长椅上聊起《围城》。有人说:“年轻时觉得方鸿渐可笑,中年后再看,才发现自己就是他。”一句话说完,几个人都沉默了。夜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气氛里有种说不清的压抑。我忽然意识到,中年人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混着混着,突然发现自己正活成书里的方鸿渐。钱钟书在《围城》里写尽人情冷暖。年少时读,只觉得字字讽刺、句句辛辣,似...
傍晚的风吹过来,带着凉意,也裹着一丝青草和泥土的味道。街边的灯还没亮,一个少年正低着头,从田埂上走过。他的脚步很快,好像想要赶路,但其实他心里明白,前面并没有什么能立刻改变命运的地方。这样的画面,像极了《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物,他们在贫瘠又厚重的土地上奔走,挣扎,渴望,却始终绕不开平凡。我们读这本书,总觉得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影子的延伸。路遥笔下的人物没有...
夜里重读《活着》,心口像被什么重重敲了一下。明明是书里的故事,却总能照见现实的模样。你忽然明白,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一个字叫“容易”。苦难不是偶尔来访的客人,而是常常坐在生活的餐桌前,和你同吃同喝。只是你低头不语,它就静静盯着你;你若咬牙应对,它便冷冷退到角落,等下一次机会。福贵本是阔少爷,生在富贵之家,娶了米行老板的女儿家珍。所有人以为他这辈子只要伸手就能要...
假期的晚上,手机刷到一个消息:有人在豆瓣建了个纪录片小组,组规写着“没有9.0分的片子别拿出来丢人”。我愣了一下,点进去,三十多部纪录片被顶在了最前排,评论区密密麻麻。有人说,看完《地球脉动》才第一次觉得自己那么渺小;有人说,看《河西走廊》时竟然掉了泪;还有人说,假期躺在家里没出门,却因为这些片子,走了半个世界。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假期真正的奢侈,不是窝在沙...
那是一个冬日的清晨,图书馆的玻璃窗上还蒙着雾气。一个男生把一摞厚重的书放到桌上,动静不大,却让旁边的女孩抬起了头。她盯着那些书脊上的名字,突然生出一个念头:如果不是这些书,他大概还是那个每天打游戏睡懒觉的普通大学生吧。命运的拐点,往往藏在一页纸里。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推荐书单?因为书是最便宜的导师,也是最耐心的陪伴。过去几年,我看过五百多本,真正影响我的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