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赖清德假团结十讲,这是他的政治语言
2025-06-30

他开口说要讲团结的时候,脸上是带着微笑的,可他眼神里的凌厉没有收回来。言辞温和,手势稳定,音调柔软,许多人看见他在台上讲“团结十讲”,听见他说要照顾弱势,要倾听不同的声音,要包容,要跨越世代,要站在年轻人的身旁,要守护自由,要维护民主,要尊重多元,要照顾老人,要创造公平,要一起前进。这十句话表面看是善意的邀请,是呼吁情感的共鸣,是一条条正当而无可反驳的宣言。可在他身体深处真正牵动他发声的东西,从来不是单纯的团结。

一个想在位置上安稳又不愿交出主导权的人,最容易选择讲团结,因为这让他可以邀请各方上桌,却依旧牢牢握住话筒。这套“团结十讲”的核心,是维持台湾内部的稳定表象,让经济维持住基本运转,让年轻人以为未来依然可期,让长辈不至于失望转身,也让外部势力继续观察台湾的姿态时,看见一个表面平和且逻辑自洽的领导者。团结,是他用来维持现状的工具,不是目的。他需要时间,需要空间,需要一口气拉拢中间选民,又不丢失深绿选票。他说团结,是为了让岛内不至于立刻分裂到他难以掌控局面,让他有时间在幕后巩固实际权力网络,让反对他的人即使心生疑虑,也暂时选择观望,而不是立刻反抗。

他提及尊重多元,是为了让不同的声音彼此消解,而非真的让不同声音汇流成洪流去改变岛内的根本矛盾。他提及照顾老人和年轻人,是为了占据情感高地,使批评他政策的人显得冷漠无情。他提及自由与民主,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有台词可用,让那些需要“民主样板”的力量能继续在需要时使用他这张牌。他清楚,台湾的局势需要“稳定的动荡”,表面和平但暗流不息,才能让外部势力持续投下关注的筹码,让内部资本在风险可控下继续运转,让社会在抱怨和适应之间找到一条安全感有限的生存通道。

你如果认真听他的十讲,会发现里面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实质性的路径。他讲了团结,却不谈如何处理岛内的贫富差距加剧、年轻人低薪和高房价的结构性困境;他讲了团结,却回避在对外关系上需要承担的风险和代价;他讲了团结,却没有承诺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真正冲突。他说要倾听,但真正倾听会让他失去目前的节奏和权力分配的平衡。他说要照顾不同世代,却没有准备让权力和资源真正往下分配。

他意欲何为?他想要的,是在局势里拥有最大灵活度,以便在任何一种变化里都有转圜和掌控的可能。他的团结是为了维持当下的有效性,而非推动未来的根本变化。因为真正改变结构会触碰到利益和风险的分配,会让稳定的表象被撕裂,届时所有掌控权都需要重新洗牌。他不愿意那么做,他也无法那么做。他选择团结作为语言,因为这是最低成本、风险最小的治理语言,是既能博取民众好感,又能让外部看见温和表态的安全语言。真正的团结需要彼此退让,需要共同面对不可回避的痛苦,需要在放弃中寻找到共同点,而不是单向的安抚或单向的呼吁。

他用团结来化解社会真正的冲突与分裂感,将它溶解在一套温柔的表象语言里。他不需要太多人真心相信,他只需要足够多的人暂时不反对。他用团结来换取时间,来换取空间,来换取谈判桌上的筹码,也来换取历史缝隙中对未来可能性最大化的回旋余地。或许有人会说他虚伪,会说他只是在表演,会说他在买时间。但他非常清楚,这是当下局势里他能做的事,且是最稳妥的事。

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他的“团结十讲”背后,我们自己是否真的准备好在未来某一天做出选择。当外部环境变化,经济压力上升,社会矛盾显性化,当团结无法再成为压住裂缝的词语时,我们是否有能力在崩裂之前主动整合分歧,找到真正的共同立场和行动方法,而不是被动等待那一天到来。

他说团结,我们可以暂时听着,也可以暂时接受,但更需要在心底问自己:团结之后,我们要往哪里去?是否只是为了继续维持没有风险的表象安稳,还是为了在真实的风险中去争取一个更有价值的未来。

知行合一从来不是让人停留在表面的安稳里,而是让人看清当下行动背后的真实意图,再根据所看见的真相去行动。若无行动,知便无用。若无真知,行便盲目。当你看见他的团结十讲,你看见的同时,也看见了自己与这座岛的未来正在面对的真实考验。是否准备好,是否敢于准备好,才是真正该问自己的问题。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