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心除尘,让天赋热情透出来
2025-06-29

人的热情,原本就藏在呼吸之间。只是很多时候,这份热情被恐惧裹住,被焦虑绞住,被自我要求压住,久而久之,以为热情已经失去了,以为自己只能被恐惧驱动着前行。其实它没有消失,只是被堆在心里的灰尘盖住了,而你在闭上眼的时候,去看那份排斥和拖延,已经是在为它除尘。

写书的时候,若只看到结果和责任,心里会生出重担,会觉得每一个字都沉重,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推迟,会把“写”变成一场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一场与自己内心相遇的旅程。当写字变成了任务,热情自然退去,因为热情不在任务里,热情在探索和真实里。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某个结果,热情的火会被结果的重量压制,哪怕写完了,也只是松一口气,而没有真正的欢喜。

当闭眼时发现自己对书写缺乏热情,其实是一种觉醒,因为只有在你静下来,与自己的心碰面时,才看得到真实的态度。这份看见本身就是开始找回热情的第一步。看见“排斥”的感觉,看见“拖延”的冲动,看见“想做又做不动”的内在拉扯,看见“恐惧是驱动的唯一来源”时,就看见了那份一直以来压在心头的石头。它在告诉你,过去的行动是在被催促中完成的,是在害怕失败和被责备中完成的,是在焦虑里完成的,而非在内心真实的愿意中完成的。

要找回热情,先要松开对“必须完成”的执念,让写书这件事,回到探索和表达的本质上来。每天给自己留出一点不被打扰的时间,不是为了写完一章或者写满一千字,而是为了坐下来和自己说话,让文字成为你和生命对话的方式。在这一小段时间里,不必催促自己写得多快,不必给自己设立“今天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安静地问一句:“此刻,我最想说什么?”然后写下最想说的那句话,写下这一刻最真实的感受。哪怕只是写下一句话,也是值得的,也是一次与热情重逢的练习。

热情并非一开始就会像火焰一样喷涌出来,它往往是从小小的好奇中生出的,是从一次次不被催促的真实表达中生出的,是在一个无所求的呼吸里,轻轻被点燃的。当你发现闭上眼内观时,有足够的好奇和探索欲时,这也是热情,只是它被用在了“看见内心”这件事上。同样的热情也能被带进写书中,因为写书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内观,只不过这一次是用文字来呈现心里的景象。你完全可以在写作时,像内观时那样去探索:“此刻心里有什么感受?我对正在写的内容有什么态度?我能否带着呼吸去看见这些感受,再写下一句真实的话?”这样的写作,会让热情自然回到纸上。

热情需要被保护,它不是靠外界的催促成长,而是靠内在的温柔注视滋养。要写书,也要保护热情,可以给自己设定“轻轻写”的时间,不必一次写完一整章,也不必一次写出完整的逻辑,只要让自己在书写中看见当下的自己,让写作变成日常与自己的交谈。一天写一小段,哪怕只是几百字,只要是真实地写下来的,这份热情就会慢慢积累,日子久了,热情会如小火一样持续燃烧,不再是被恐惧推动出来的紧张之火,而是安静持续、生生不息的热力。

恐惧也无须被排斥,它曾经帮助你行动过,也让你在困境中走出了很多步,但若继续依赖它,就会让行动失去喜悦,让结果失去温度。现在是时候给恐惧一个新的位置,让它从驾驶座上退到车后座,让热情回到前面来带路。可以在写作前问自己:“如果没有恐惧的驱动,我还愿意写下什么?”如果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先写写眼前看到的风景,写写内心的感受,写写此刻想说的话,哪怕和书的主题无关,也是在为热情清理道路。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是让你在行动中体会到真实的心意,也在真实的心意中找到行动的方向。写书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那只是行,而不是真正的知;而若只是停留在想象中,停留在“我要写”或“我该写”的念头里,却从未真正落笔,那只是知而无行。真正的知行合一,是带着内心真实的愿意去写,哪怕一天只写一句,也是真正的前行。

要找回生命的热情,就要让它回到小事上,让它在呼吸之间流动,让它在书写中透气,让它在每天与自己交谈的片刻里轻轻燃起。当写作成为与你内在相遇的空间,成为你用文字触摸世界的方式,它就不再是任务,不再是恐惧驱动的目标,而是生命自然延伸出来的枝叶,是你探索世界和自己时,自然而然流出的声音。

当你闭上眼内观时,若内在有强烈的好奇和探索欲,就让这种好奇继续带到写作中,让写作变成对生活的探索,变成对未知的提问,变成对真实的回应。当书写能带来呼吸的顺畅,带来心的轻盈,那就是热情回来的时候。写书也好,做事也好,若能让热情回到行动中,生命就能重新流动起来,而你也能在自己的道路上,安然且踏实地走下去。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