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匍匐下来给孩子当马马骑,他原谅了我的粗暴
2025-06-28
发完火之后,我跟你对话完,你教给了我办法。
我去找孩子,也打算带他出去拿快递。
他还气鼓鼓的不愿意理我,我就对孩子说:对不起,爸爸刚刚对你发火了,爸爸不该情绪失控,因为爸爸以为你把车钥匙弄坏了,错怪你了。另外爸爸小的时候也是这样被你爷爷奶奶对待的,所以内心压的火一直到今天,遇到刚那样的事儿,就没压住,爆发出来了,是爸爸的不对。
然后我讲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因为跟他姑姑玩,把父亲放在石磨上的一簸箕麦芽给弄翻了,然后对我大吼大叫,还用很粗的竹条子揍了我一顿,还逼着我一颗一颗把麦芽捡起来,我当时又恐惧又委屈,但又不敢反抗,就老老实实的变流泪边捡着,但内心交织着恐惧、压抑、委屈、愤怒等情绪,我给孩子讲了,他似懂非懂,但还是鼓着气。
我说那你揪一下爸爸耳朵吧,或者打几下爸爸的手,或者揪一下爸爸鼻子,他的情绪有所松动,说怕把我弄疼了,一方面估计怕我再发脾气,另一方面是不是心疼我,我有点感动。
我说那骑马马吧!我就蹲在地上,刚开始他还不上来,我做了手势,他就上来了,我就在屋子里爬了2圈,我说气消了没,他说消了一半,然后我又爬了两圈,消了没,还有一点点,再爬一点就行,我就爬了1米,他说好了。
然后我们父子俩就一起出去拿快递了,给他买了根雪糕,他说我的气起来了,他其实是想说气消了。
一个父亲看见自己的情绪,并愿意走向孩子,把自己内心深处埋藏的故事讲出来,这便是修心的开始。修心,不是要做一个没有情绪的人,而是要在情绪到来的时候,看见它,让它停在心中,照一照,然后与之同行。当你蹲下来,用平视的目光看向孩子,说出那句“对不起”,这一刻你已经完成了转化。你没有去掩饰情绪,也没有去推诿责任,而是把那个小时候无助地被责骂、被打、被逼着一颗一颗捡麦芽的孩子找了回来,轻轻地拥抱在心里,也让自己的孩子看见了一个真实的父亲。
修心不在于修饰表面,不在于强压住情绪,而在于用心去承认过去,用当下的觉知安放那个曾经哭泣的自己。小时候你没有机会去说出恐惧和委屈,也不敢告诉父亲你心里的不情愿,那些情绪沉在心底,变成了长大后在安全环境中爆发的种子。如今当你的孩子用他的调皮和探索触碰到你的秩序感时,那些压抑的情绪就会冒出来提醒你,它们一直都在,只是没有被看见。如今当你说出来“是爸爸小时候也经历过的痛苦”,那股压抑的能量便从身体里被释放出来了。
父亲的勇气不是在强忍情绪里显现,而是在情绪被看见后仍能温柔行动中流露。孩子在你面前依旧气鼓鼓地坐着,他没有立刻笑起来,也没有马上原谅你,而是用他的沉默在表达感受。这是一份真实的表达,是他学习处理情绪的过程,也是他在与你的互动中学习如何在爱中被看见。他怕揪你的耳朵怕弄疼你,也怕再被吼,他还在确认你是否依然安全,他在小心翼翼地靠近你,又在偷偷地心疼你。他或许说不出复杂的话语,但他在用行动告诉你:他在意你的感受,他也在等待你再次伸出手,把他拉进你的怀里。
你蹲下来,让他骑在你背上,爬了两圈又两圈,你用身体告诉他:“爸爸愿意为你蹲下来,愿意为你成为马,让你的笑容重新回到脸上。”孩子说“气起来了”,其实他是想说“气消了”,在他小小的语言里,这是他对你表达和解的方式。他在过程中学会表达情绪,学会接受道歉,学会在关系中修复,这种修复是家庭里最真实的力量。
知行合一,不只是去知道道理,也不只是去做正确的事,而是知道后去实践,把心放在每一个当下,知与行之间没有缝隙。你看到情绪爆发是因为秩序被打破,你去寻找原因,回看自己过去的经历,然后你去找孩子对话,用真实的语言表达歉意,让孩子看见一个真实的父亲,同时你也看见了真实的自己。你没有因为自己发了火就陷入自责无法行动,也没有因为自己需要被孩子理解而急着让孩子配合,而是用柔软和坚定完成了修复。
孩子之所以选择来到你身边,是为了在你的生命里成为你修行的道场。他们用他们的哭闹和不配合让你看见自己的情绪,让你看见内心深处被忽略的伤痛,也让你在修复关系时,看见什么是柔软和爱。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当你看见孩子生气时,也看见了自己生气时的模样;当孩子害怕时,也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害怕时的影子。你在孩子的眼神里,看见自己小时候被误解时的委屈,也在孩子的笑声中,看见修复关系后的安心。
你带他去拿快递,给他买了一根雪糕,这根雪糕不是用来贿赂他的情绪,而是作为你们和解后一起走出的礼物,是你们一起庆祝情绪流动后的温暖时刻。在雪糕化开的甜味里,孩子忘记了刚刚的委屈,你也忘记了刚刚的焦躁,你们在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晒在肩膀上,风吹在脸上,这一刻的宁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修心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每一次情绪的出现,每一次修复的对话,每一次眼泪和笑声交织的瞬间,都是心在磨砺中变得柔软的机会。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老林里打坐得来的,也不是在书本里背诵出来的,而是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中,在一次次发火与道歉后,在一次次爬在地上做马时,在一次次看见孩子眼泪又笑起来时,一点一点炼成的。
人生中有许多遗憾,那些小时候没有被听见的哭声,那些被误解后的泪水,那些被打骂后委屈又不敢说出口的愤怒,这些情绪没有凭空消失,它们都藏在身体里,成为后来情绪爆发时的火药。当我们愿意看见这些情绪,并且用温柔和觉知去拥抱它们,它们就会慢慢被化解。你不再害怕情绪的到来,也不再害怕自己做错事情时无法弥补,因为你已经学会了面对和修复。
当你发完火后愿意去找孩子道歉时,当你愿意用真实的故事去与孩子分享自己的脆弱时,当你愿意蹲下来成为孩子的马时,这些细节都在告诉你:你已经在修行的路上,且走在正道上。你所做的每一个行动,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情绪来了可以说,做错了可以道歉,关系破裂了可以修复,情感的流动才是让家成为家的根本。”
心学讲“致良知”,良知不在远处,而在当下每一个微小的念头和行动里。看见情绪时,承认它的存在,让它流动,温柔地去表达和修复,这是致良知的过程。当你做到了这一点,你不仅在教育孩子,也在教育自己,生命在这种真实与流动中得到更新。
当雪糕的甜味在孩子嘴里融化,当笑容重新出现在孩子的脸上,当你们走在拿快递回家的路上,阳光与风都在见证,这一次修行已经圆满完成。而下一次,当情绪再度来临时,心会更柔软,更有力量去拥抱它,因为心已经记得,情绪是来帮助你和孩子一起成长的。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